cart
cart
e-paper
e-paper
top
top
開一鍋羊肉爐,餐桌上兩個岡山的對話——我們把台灣味帶進日本現場|台日地方創生紀實07
2025.07.10
羅健福
開一鍋羊肉爐,餐桌上兩個岡山的對話——我們把台灣味帶進日本現場|台日地方創生紀實07

如果要為地方下一個味道的註腳,那麼在台灣岡山,「羊肉爐」幾乎是不證自明的選項。這道從市場、街屋、店面一路延伸到冬天記憶的地方美食,不只是一道食物,更像是某種生活氣味與日常情感的凝縮。

這次,我們嘗試將這股熟悉的味道,帶到另一個同樣名為「岡山」的城市。從台灣岡山到日本岡山,一鍋羊肉爐作為媒介,展開了一場跨越文化與地方的風土實驗。

我們從火候、藥材、香料與談話中,真正建立起「地方×地方」的身體感知。

那天早晨,我在羊肉牧場開爐起火,熬湯,切菜、翻煮,一步步將記憶的味道重組、現場共煮。

 

▍在日本岡山煮一鍋來自台灣岡山的羊肉爐

這天一早七點,我們來到由在地夥伴安排的日本岡山羊肉牧場,開始了這場風土再現的「世界廚房」——將台灣岡山的羊肉爐原味,完整地帶給日本人的味蕾。

現場準備了一整支羊,還有巨大羊腿(我超驚訝:居然要現切這麼巨大的大骨),搭配我們從台灣空運帶來的中藥材包,從上午開始燉煮高湯,香氣也開始在牧場的空氣中「打開」。

除了藥材之外,我們也盡可能尋找日本在地能替代的蔬菜與配料:大白菜、菇類、白蘿蔔

,試著在異地重構那個「家鄉鍋味」。這是一場文化料理的實作,也是一場飲食地景的轉譯行動。

這次活動由 The World Kitchen 主辦,與台灣中山大學合作,邀請日本岡山當地的神社代表、岡山大學師生、地方雜誌與青年創生組織共同參與。不只是吃鍋,更是共同對話:談台日岡山的異與同、談地方創生的內在困境與熱情展望。

這樣的活動設計,不僅讓羊肉爐作為合作發酵的可能,也讓我們從一鍋湯開始,更真實地進入到「生活裡的地方創生」。

 

可能是 2 個人的圖像

 

火鍋氤氳的香氣中風土文化交換

天,我們圍著桌邊,聽著翻譯快速來回地轉述,湯勺在鍋裡轉了一圈又一圈,彷彿也攪動著彼此對地方的記憶與想像。

日本朋友們對我們的「藥膳湯」充滿好奇。當烏梅汁被端上桌時,甚至有人露出驚訝神情——不是因為味道,而是那股對「煙燻」與中藥味的陌生與新鮮。

雖然對大部分日本人來說味道偏重,但不少人卻因這「陌生中的熱氣」而願意繼續嘗試。

而我們則被日本人對待「地方飲食」的方式所感動:他們細細品嚐、溫柔發問、認真記錄,有種對文化陌生但又願意用身體去理解的謙遜。

那一刻我們意識到:飲食其實就是一種最貼近身體的地方語言,能夠避開語言障礙,打開更多理解與連結的通道。

這場餐桌對話,每個人都有吃飽,我們帶著家鄉味登場,也從對方那裡帶走了觀念上的養分。

 

為什麼選擇帶羊肉爐出國?

答案其實很簡單:因為它就是我們最熟悉、也最能代表「地方性」的食物。

羊肉爐,是岡山人記憶裡的味道。它牽連著高雄岡山的市場、冬季的家庭風景、還有剛好販賣所選品架上那塊小小的「地方味道」提案。

它帶有某種庶民日常的溫度,又足以引發對文化、氣候與身體的深層想像。

我認為這一次的創生交流,不一定要走向過度精緻化的形象輸出,有時候,只要讓真正的風味落地、讓真實的對話發生,一碗湯,也能成為城鎮外交的媒介。

這也呼應我們這次交流的初衷:不只讓剛好的品牌出國,而是讓岡山的價值,在其他地方找到共鳴的實踐現場。

 

 

你的地方,有一道願意端上國際的味道嗎?

這場「羊肉爐交流」是我第一次進行地方料理展示,更為我打開了一條新的道路:如果我們能用一鍋湯講地方故事,那麼在你的地方,又有什麼食物值得被「說」出去?

是老阿嬤私房的炒米粉?是廟口年年的鹹粥?還是那道家鄉小吃攤早已習慣的甜湯?

我發現地方不只要尋找「創意」,更要做到「溫度管理」——你能不能讓人感受到真誠的味道?能不能讓味覺變成記憶?能不能把文化轉譯為共享?

這一鍋湯,或許不會成為商品,但它已經成為了我心裡的「起點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