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rt
cart
e-paper
e-paper
top
top
地方創生不能只有熱情:走進岡山商圈與協會,看見制度與現場的距離|台日地方創生紀實03
2025.07.08
羅健福
地方創生不能只有熱情:走進岡山商圈與協會,看見制度與現場的距離|台日地方創生紀實03

六月的日本,迎來了梅雨季的第一場雨。

我們撐著傘走進岡山市區,這天安排了2種形式的拜訪行程,一是與當地的經濟與觀光相關協會會談,二是深入岡山市區的本町與奉還町商店街的現地踏查。

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場關於「地方活化成功經驗」的學習,沒想到,反而看見了更多「制度現實」的縫隙。

 

理想與現實之間:從地方協會的一場拜訪開始

促成這趟拜訪,是由日本岡山朝日控股的倉田顧問所安排。他帶領我們拜訪岡山縣2個致力於觀光與物產推廣的協會,希望能從這些單位開始,理解岡山縣的觀光策略與國際交流方式。

但對方的回應讓我感到挫折:「國際交流不是我們的業務,請直接洽詢市役所的國際觀光課。」

這是很誠實的回答,也不難理解背後的考量,同時也讓我面對到最現實的事——制度分工清楚的好處,是效率;但壞處,是缺乏連動。

當「風土物產推廣」、「商圈再生」、「觀光設計」、「國際交流」分別由不同單位承接時,創生這件事也會被切割為一塊塊行政業務,失去了橫向串聯的可能。

而我們這群來自台灣高雄岡山、靠自己摸索經營的品牌創業者,心中對創生的想像,很可能就不在他們的「編制內」。

 

 

▍商圈是人流聚集的交匯點

來到日本的第2天下午,顧問則帶我們轉往岡山市的本町與奉還町商店街,進行實地踏查。這是我們此行非常期待的一個環節,因為我們想知道:日本的地方型商圈,是怎麼經營的?是如何建立居民的共同生活圈?

不巧的是,這天剛好是週二,大部分的商店都公休。我們走在空蕩蕩的街道上,看到的,是精緻但暫停的街景。

倉田顧問邊走邊指出幾個閒置的空間,說這些地方都有可能出租改造,也問我們:「如果剛好販賣所在這裡開店,你們會怎麼做?」

我聽到這句話時其實心裡一震。不是真的要在日本開分店,而是這個提問帶我想到——我們的地方經驗,能不能在不同文化脈絡中被好好傳遞?

這一趟短短幾百公尺的街道,我們看著別人的街道,實際上是對照自己的街區。
想到高雄岡山的平和路商圈(中街)、岡山老街、平安市場裡一間間被鐵門鎖住的空屋。
其實,困境都是存在的,關鍵是:用什麼樣的心態和方式,讓人走進來。

 

在官方體系之外 意外收穫交流的可能

這天最讓我感到希望的,反而是翻譯人員在車上的一句話——「其實台灣的中山大學跟高雄大學,都有不少交換學生來岡山大學唸書耶。」

這是一條我們沒預期的路。或許透過大學校園的師生連結、青年交流,會比我們透過行政系統,更快建立起屬於我們的文化社群與連結。民間交流本不用等著哪個單位核可,而是從我們自己先做一場羊肉爐試吃餐會、一場文化分享會開始。

讓我覺得地方創生雖然是一個政策,但實際上在地方上行動,是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創造機會的。

這讓我再一次體悟到,進入地方沒有絕對的答案,差別只在問問題的方式

這天雖然沒見到商圈人潮、也沒拿到合作簽約,但卻是我認為這趟旅程裡最真實、也具有價值的一天。我重新認識了日本創生的結構、也觀察到系統的侷限,
我們沒有成功的照著原來的規劃走,卻更堅定了自己走的方向——創生不能只有熱情,更不能是政策與制度的產物,我們要培養的是一種願意在困境中不斷提出問題的態度。

 

岡山放送OHK直接將攝影棚設置在MALL裡面,逛街也能認識節目製作產業,很有趣!